師父:剛才學長講的,我經常會事情來了才會觀照,就是說,事情告一段落了就沒有辦法再繼續下去,這種是厲行的力量不夠
請問師父:剛才學長講的,我經常會事情來了才會觀照,就是說,事情告一段落了就沒有辦法再繼續下去,這種是厲行的力量不夠,就象師父講的生死心不切,這一點是我最大的毛病,請師父開示。
答:你既然知道生死心不切,那不就明擺的麼,想辦法讓它切麼!如果你真正的懂得生命的無知,那種流轉、愚癡的現象,就在無明之中的苦,確實感同身受時,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想離苦的願望才對,問題是你的苦可能還不夠,沒有痛徹心髓,所以你才要慢慢來,不然你怎麼會不切呢?
其實你有心用功真的也不容易,最好是用一點智慧。師父一直在開示或者比喻,其實就是要讓你們能夠更輕鬆地投入,不會有一種“有的時候有,有的時候沒有”。一直強調,比如講:當你知道你活著,就是在觀照。你每天活著,其實你不知道你活著,這個就是眾生的無明。你們從來沒有一秒鐘真正地活著,為什麼?不是活在過去,就是活在未來,不然就活在無記中,再不然就是在妄念之中,根本從來就沒有真正活過一秒種。
有時說法是一種啟發式的:“良馬見鞭影而行”,要有這樣一點點悟性。不然,後面給你推,你才會動,那這個效果絕對是不好的。怎麼叫良馬見鞭影而行?一匹好的馬,它的主人騎在它背上,那個鞭子一揮起來,就有一種影像轉動,那匹馬看到鞭子的影像就跑了。不需要等到“啪”打下去,痛了才跑,那種馬是劣馬。學佛也是一樣,要有一點悟性,然後要有一點發心。悟心少了,很辛苦,聽不懂;發心不夠,精進力就不強。所以,自己還是要發發願,願的後面就是力量。
過去,師父在跟你們開示時常常講,我講這麼多的話,講千經萬典,目的是什麼?引你初發心而已,我一直強調這句話。我能給你什麼,我能改變你們什麼?都很少啊!當你真的發心時,你自己自動的會去做,會去求,會去探討,會去實踐,那時才有機會。被牽著走,不由自主地走,受別人的影響干擾在走,那個功效都是有限的。所以我一直強調:千言萬語、千經萬典,只是引你初發心而已,一直強調這樣一句話。所以,當你們有時聽法很感動時,最好利用那個當下,發一個大願,那個願會推動你。
就像我們世俗中有的年輕人,很有志氣:那個年青人家庭環境不好,沒有辦法支持他讀大學,但是他並不失望,他下了一個決心:我這一生再苦再累,哪怕半工半讀,也要把大學的學位搞出來。當他發心立這樣的志願時,你知道它的力量有多大?他去打工,再苦他都會咬緊牙關熬過去,結果,最後他真的就把大學學業完成了。世間的人都能立志而能達到這種功效,我們為生死的人竟然能夠不發心,那是怪事呀!立志都有這個功效,我們發願就是產生一種力量。
為什麼我們大乘菩薩都要發大願?你沒有這個願,後面的力量就沒有辦法推動。其實,師父在這一方面真的有很深的感觸,從在家時開始學佛跟大家結緣到出家的這個過程裡面,我的感受真的很深:如果沒有一個願力,走不下去。為什麼?會算利害關係,會算得失,那個都是在我執上面的東西呀!你就沒有辦法走下去。所以,一個菩薩要是不瞭解空義,不瞭解緣起——一切都在條件之中的話,那你就做不下去了,站在“我”的立場,你就做不下去。
同樣的道理,我們只有在這樣一個心態下,因為願在推動,再多的困難,面對眾多眾生的不瞭解或是誹謗,我們都能心甘情願地繼續走下去,無怨無悔。只要眾生有需要,我們都要付出,都要那份關懷的心不斷,因為後面有這個願力在推動,不然我們走不下去。我一直強調,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,一二跟八九拚,你怎麼會贏它?一定會退心的。所以,願力很重要啊!有機會發發心。